銅鑼灣東角中心1708室

考試壓力迫出抑鬱症

十七歲的Rachel,一向品學兼優,事事力求完美,但在文憑試開考前半年,她因為擔心自己未夠優秀,無法達到理想成績,心情漸變低落。情緒影響Rachel的學業表現,她眼見成績下滑,便愈來愈憂慮,開始失眠、吃不下嚥及無故哭泣等。

後來,家人發現Rachel手臂出現深深淺淺的痕跡,決定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忙。原來Rachel因為考試壓力過大,導致抑鬱症。經藥物及心理治療後,她的想法變回正面,成績也有提升,最終在文憑試獲得佳積,並升讀心儀的大學課程。

本地公開試是「一試定生死」,因此老師與家長也落力催谷學生。莘莘學子在高壓之下,更易影響專注力及自信心,導致惡性循環。考生可從計劃溫習時間表開始,別臨急抱佛腳,令溫習時間不足而心慌,以減輕學習帶來的壓力。此外,要按個人能力定下目標,也別跟同學比較分數,最重要是按自己的節奏溫習,逐步達成目標。

溫習或小測有所成績時,可購買小禮物、零食等來鼓勵自己,也可放鬆一下緊張心情。考生平日可透過靜觀、呼吸練習及向家人朋友傾訴來平伏緊張情緒;建立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亦可讓心情平和。身為父母,也要對子女有合理期望,並且理解孩子備試及等待出榜時或會情緒波動,多加包容。

一旦考生成績未如理想,當下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靜,要明白考試成績不能定義自己的價值,未來仍有很多出路。若有需要亦應向身邊人傾訴,切勿鑽牛角尖。家長是考生的重要後盾,此時絕不宜責備孩子未夠努力,相反應該聆聽他們的心事,陪伴渡過艱難時期。

精神科專科 何雅莉醫生

資料來源: 頭條日報

家庭事業兩兼顧 職場婦女如何舒緩情緒

職場如戰場,但自從疫情爆發,不少在職女性的戰場已由公司轉移到家中。雖然只是工作環境改變,但在同一空間兼顧公務及私務,而且又要在狹小的環境與家人長時間困獸鬥,令一直承受多邊壓力的雙職女性百上加斤,更有機會引致情緒病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指出,女性情緒問題愈來愈普遍,部分個案與不懂得如何釋放壓力有關,所以女性應學習做好時間管理,為自己製定「Me time」、「Couple time」及「Family time」,減少被情緒問題困擾。

多重角色無喘息空間

隨着工作能力愈來愈被受重視,女性在職場的地位也變得愈來愈重要,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。不過即使在外頂起半邊天,女性回到家中仍然要擔起照顧家庭的傳統角色,身兼多職,難怪職場女性的壓力特別大。而疫情下工作模式改變,亦令女士壓力倍增。何雅莉醫生解釋,在家工作除了較難集中精神,容易與家人發生磨擦,工作與私人時間也沒有清晰界線,令女性失去喘息空間,導致積存的壓力無法釋放,成為女性情緒問題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WFH 家庭事業兩兼顧 職場婦女如何舒緩情緒

▲疫情下工作模式改變,女性在家中要同時兼顧公務及私務,令壓力倍增。

女性情緒不穩易被忽略

女性天生感性,情緒較容易波動,所以當她們出現哭泣、低落或暴躁時,無論是身邊人或自己都未必察覺到與情緒問題有關,甚至習以為常。何雅莉醫生指出,人生遇到不如意事時感到失望和難過都是正常反應,但需留意是屬於正常的短暫性,還是抑鬱症的徵狀。一般抑鬱症患者,情緒低落會持續超過兩星期仍未能恢復。另外,除了情緒上的變化,亦會出現生理上不適症狀,例如疲倦、失眠及食慾不振等,嚴重患者更會有自殘或輕生的念頭。

WFH 家庭事業兩兼顧 職場婦女如何舒緩情緒

▲情緒低落如持續超過兩星期仍未能恢復,便有可能患上抑鬱症。

製定專屬時間平衡生活

情緒問題不但會影響工作能力,破壞家庭和諧,還會影響健康。很多情緒問題源於壓力得不到釋放,何雅莉醫生建議職場女性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上劃分明確界線,安排自己及家人的專屬時間,例如製定「Me time」、「Couple time」及「Family time」。「Me time」即個人時間,每日抽半小時做喜歡的事,例如聽音樂、看書,讓疲累的身心沉澱;「Couple time」指與伴侶的二人時間,一起看電影、晚餐,重拾甜蜜時光;至於「Family time」即家庭樂,一家人與小朋友做小手工或小食,到公園散步,增進家人感情。只要生活取得平衡,壓力、情緒問題自然減少。

最後,何雅莉醫生提醒女士一旦遇到情緒問題,不妨與朋友或家人傾訴。大家亦可嘗試改變自己的觀點,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現有的美好事物,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,對於紓減壓力大有幫助。

▼製定自己及家人的專屬時間,有助平衡生活,紓緩壓力。

WFH 家庭事業兩兼顧 職場婦女如何舒緩情緒

資料來源: ULifestyle

頑皮定係有ADHD?

旭旭上課經常不專心,外出時又不遵從指令,跑來跑去。家人覺得旭旭頑皮,經常責罵他。後來社工建議家人帶旭旭尋求醫生協助,最後被診斷患有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。接受治療後,旭旭行為及課堂表現大有進步,不單自動自覺做功課,成績亦突飛猛進。

ADHD:不同年紀不同表徵
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是兒童較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之一,影響約5至9%兒童,而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患上此疾病。症狀通常在十二歲以下的兒童出現,即使長大成人後亦有可能受到影響。

ADHD的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,過度活躍或衝動的症狀,不同年紀會有不同的表徵。患者會容易有粗心大意的情況,難以專注,對他人的說話好像聽不入耳,做事缺乏條理,不喜歡需要持續集中的事情;在日常活動中比較善忘,經常欠帶或遺失物件。他們亦難以安坐,經常離開座位,在不適當的時候亂跑或爬高爬低,難以安靜地進行活動,說話較多,喜歡插嘴,欠缺耐性。

最有效:行為+藥物治療

這些情況可造成學習或社交上的困難,並導致情緒問題或自我形象低落,影響學童發展。如發現孩子持續六個月在多於一個場合(如學校和家裡),比同齡的孩子更為活躍,就有需要帶同子女去諮詢醫生意見。

根據研究,藥物及行為合併治療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。行為治療的目標是鼓勵良好行為,提升人際關係及解難技巧等,亦要配合家長的正面管教,以及老師的適當教學策略。六歲或以上而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,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專注力,減低過度活躍及衝動等狀況。大部分情況中樞神經刺激劑為首選,藥物有長效及短效,醫生會按兒童的實際情況及需要而決定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、影響睡眠、腸胃不適、肌肉抽搐、情緒波動等;一般都是輕微和短暫的,調校劑量及服藥時間通常可以作出改善;如有需要,醫生亦會處方不同類型的藥物。

精神科專科 何雅莉醫生

資料來源: Bigfamilyz 親子大碼頭

停止ADHD治療 感染新冠風險增

ADHD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簡稱,患者大腦前額葉負責專注力的區域較薄弱,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心,未能長時間高度專注去執行事項,因此要求ADHD子女嚴守規矩,是很多家長的頭痛事。平日ADHD子女偶爾不聽指令而行,尚能慢慢教育、循循善誘,然而在新冠疫情下,必須嚴守預防措施,因此不少家長求助,直言ADHD子女常常難以自控,例如喜歡「周圍亂摸」、沒洗手便觸摸自己口鼻,又或橫衝直撞、無視社交距離與人接觸,就算只得小朋友自己,也會脫下口罩玩耍,未能貫徹抗疫措施,令家長既擔心又無奈。

無故停藥令ADHD子女「打回原型」

家長這種擔憂並非無的放矢,根據最新一項研究發現,當ADHD子女缺乏藥物治療時,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有可能相對提升。如果小朋友感染新冠病毒,對於家人亦同樣高危,因此合適的治療可說至為重要。家長不要誤以為子女不用上學,就可以減少或停止服藥,又或因擔心出外會感染病毒而缺席覆診,這樣只會令ADHD子女「打回原型」,無論對當下抗疫,以至日後康復,同樣有機會帶來嚴重影響。

行為治療有助溝通

多年以來均有研究顯示,穩定而適切的治療是讓ADHD子女重回正軌的關鍵,當中以藥物與行為治療為主。行為治療有不同方法,例如溝通時盡量將語句變得簡單、直接而清晰,令患者更易掌握,亦不會因過於繁複而分心;每當ADHD子女達至目標,如能夠長時間戴妥口罩、懂得先洗手才接觸口鼻等,就可以獎勵形式嘉許,並且紀錄下來以便日後提醒,助他們建立自信。就算ADHD子女表現未如理想,亦須先清楚說明處罰原因。賞罰分明的準則,能夠令患者了解哪些事應該做,哪些事不應該做。

按需要選擇短、中、長效藥物

至於藥物治療,常用的藥物有中樞神經刺激劑,可分為短、中、長效,藥力分別持續4、8及12小時,醫生會按患者病情建議用藥選擇。若有需要,醫生亦會考慮使用其他藥物。ADHD子女服藥後,能夠有效降低病徵帶來的影響,加強自控能力,不只更能遵守規則,亦可減少與身邊人磨擦,長遠來說亦有助建立自信。

資料來源: ULifestyle

【健康解碼】藥物配合行為治療 助ADHD學童在家上學

持續的新冠疫情,令學習方式一變再變,如常見的網上視像教學,雖然令大部份學生能夠「停學不停課」,但對於患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 的學童來說,要集中精神接受網上教學,殊不容易。近來最常接到的求助個案均與此有關:不少ADHD學童難以長期坐在電腦前,就算坐穩位置亦難以專心,部份個案更因此令成績倒退,又或因課堂問題加劇磨擦,令家長苦惱不已。

為長期作戰做足準備

面對這樣難題,尤其疫情一直反覆無常,家長必須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,故此建議作多方應對,其一是要維持原有治療,盡量讓ADHD子女的生活重回正軌,切勿因子女不用上學,就以為可減少甚至停止服藥,又或將子女完全「收藏」在家不外出,連覆診也不出席,這樣不只影響病情,根據最新一項研究發現,當ADHD子女缺乏藥物治療時,可能難以遵循各種抗疫措施,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有機會相對提升!

藥物治療更加專心

要避免以上情況,ADHD學童可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病情,現時治療ADHD的常用藥物可分為短、中、長效,藥力分別持續4、8及12小時,主診醫生會按病情需要處方合適藥物。一般而言,ADHD學童在服藥後都會比較專心,往往更易掌握家長要求,並可以長時間坐下來接受網上視像教學,又或自動自覺完成功課,連成績都可有助提升。

行為治療重建生活

除此之外,家長亦可因應ADHD學童情況,調整生活規劃作行為治療,例如共同訂立用餐、學習、玩樂及休息的時間表,讓他們跟隨及實行。同時可一起訂定目標,如ADHD學童能夠按時完成功課,又或乖乖完成課堂等,就可以得到獎勵,鼓勵他們逐步遵行並持之以恆,同時建立自信。另外,ADHD學童特別需要運動「放電」,然而疫情下難以外出,亦同樣令家長頭痛。其實即使在家,亦可以進行簡單運動,例如拉筋、跳繩等。現時網上有不少資源與平台,都提供居家運動的相關知識與建議,家長不妨參考一二;而一些相對較靜態的活動如烹飪、勞作、繪畫等,不只能提升ADHD學童的耐性,亦可改善親子關係,可說一舉多得。

資料來源: am730

認知障礙症 | 無記性等於腦退化?醫生提醒及早注意9大警號避免病情惡化

認知障礙症在香港並不罕見,患者通常是65歲以上,而年紀越大,患病機率越高,目前每10名70歲以上的長者便有1人罹患此症1,2。精神科專科何雅莉醫生:「長者本身或其家人若然能及早發現先兆,讓患者可以接受適切治療或訓練,有助延緩衰退的速度,從而提升生活的質素。」

認知障礙症常見先兆及3大階段

「老人家記得以前的事情並不等於記性好。」何雅莉醫生解釋,記憶可分為長期及短期記憶,認知障礙症患者最早期出現缺損的地方,就是在於短期記憶力衰退,「即最近發生的事情,譬如會不記得剛才已吃飯;相反舊時的記憶,如以前的工作等,就會記得比較清楚。」

認知障礙症10大警告訊號

認知障礙症是指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,而患者的記憶、理解、語言、計算、判斷力方面都出現倒退,令到日常生活、行為、情緒受到影響。

作為家人、照顧者,可以怎樣及早識別長者初期認知能力變化,以免耽誤了及早診治的時機?何醫生建議可留意有沒有持續出現以下9個認知障礙症的警號:

  1. 持續健忘,並影響到日常生活,例如忘記關水喉、忘記熄火
  2. 性格改變
  3. 思考及解決問題有困難
  4. 判斷力下降
  5. 對熟悉的活動或環境出現困惑,例如平時知道如何煮飯,但現時卻忘記了方法
  6. 對時間及方向感到混亂
  7. 說話或書寫能力的理解或表達上出現問題
  8. 行為及情緒變得異常
  9. 對生活欠缺動力

一般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情會隨着不同階段,身體機能將會逐步受影響,病徵亦會有所不同:

階段症狀
初期短期記憶力減退
忘記剛認識的朋友姓名
經常忘記東西擺放位置
語言、表達能力出現困難
情緒起伏變幻無常
執行能力下降
判斷力減弱
仍有能力應付基本自理
中期混淆遠期記憶與現實情況
偶會詞不達意
性格、情緒改變,引致情緒不穩
可能需要別人從旁協助處理日常生活事情
後期失去活動或自理能力
記憶缺損,熟悉的人或事情均會容易忘記
身體活動或精神狀況出現衰退
未能有效表達或溝通
生理時鐘混亂
或需要別人長期照顧

何醫生分享一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例,「初時家人察覺患者最近幾年開始記性不好,又會重複說話,時常忘記東西放哪兒,但家人不以為意。後來患者甚至會認為有賊入屋偷竊,經常覺得有人摷雪櫃、櫃桶,情緒亦變得忟憎;下廚時竟不懂分辨鹽、糖;又忘記已經進食;開始『蕩失路』不懂回家等,於是家人便立即帶患者求醫。」

快速認識認知障礙症類型:阿茲海默症vs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

認知障礙症種類繁多,主要可分為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認知障礙症、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、額顳葉認知障礙症、亨廷頓舞蹈症,以及其他原因引致的認知障礙症。

何醫生指:「當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,佔所有病例大概五成至七成,成因未明,暫時未有根治之法,其衰退通常都是漸進式,腦部細胞出現病變,產生斑塊,擾亂大腦內的信息,破壞細胞間的連接,導致某些功能或記憶力衰退,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可完成慣常的工作,或者會有重複說話情況等。當病情持續惡化到後期,患者有可能長期臥床,需要他人的護理。」

與阿茲海默症漸進式的退化不同,何醫生解釋,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「患者腦部神經裏發現一些細小的球狀組織,稱為路易氏體,一般相信這會導致腦細胞死亡。患者容易產生幻覺、極度混亂、易跌倒及柏金遜式顫抖等情況,而且病情會出現很大波動,每一天都可能發生變化。」

及早診斷認知障礙症

及早診斷有助認知障礙症患者獲得最適切的治療。何醫生表示,先會與患者作臨床問症及透過家人的觀察闡述,了解患者的情況,再安排患者接受全面身體檢查,例如透過血液檢查、心電圖、電腦掃描、磁力共振等檢查找出可能病因,方能對症下藥。

治療認知障礙症常見方法

常用於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,包括針對認知障礙症的藥物,有助延緩腦部退化的病徵;精神科藥物,可紓緩認知障礙症相關的行為及情緒問題。

當中針對延緩腦退化的話,何醫生指,醫生常會處方「膽鹼酯酶抑制劑」,此類藥物有助阻止「乙醯膽鹼」的分解,從而增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濃度,有助紓緩症狀,延緩病情惡化。而對中後期患者,醫生亦可能考慮加入谷氨酸酯抑制劑。

「膽鹼酯酶抑制劑現時有口服式及藥貼式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及需要處方藥物。患者應按指示定時服藥,建議可利用藥盒、鬧鐘程式等輔助小工具提醒患者按時服藥,有助增加用藥依從性。」

她又強調,對患者進行非藥物治療亦相當重要,鼓勵患者平日可多接觸新事物及作多元認知刺激,有助建立新的神經連接,重塑大腦功能;多動腦筋,保持身心健康;還有可參與認知訓練、音樂治療、多感官治療等,同樣有助延緩患者的認知能力衰退,提升生活質素。參考資料:

  1. 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《為認知障礙症長者提供的護理服務》
  2.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《甚麼是認知障礙症》

資訊由精神科專科何雅莉醫生提供

資料來源: healthyD

【身體響起警號?】情緒問題要留意!

持續的疫情,除了影響身體,對情緒健康也帶來不少壓力及影響!要防患疫情,除了減少接觸親朋好友,行街購物也被迫減少,就連港人最喜愛的旅遊散心更停頓了!長期居家工作,擠迫的生活環境,各方壓力很容易引發情緒病,尤其是抑鬱症!當發覺自己或家人朋友感到情緒持續低落、失去興趣或快樂感覺、覺得自己無用、缺乏動力、食慾改變、失眠或嗜睡、不能集中或有結束生命的想法時,應盡快找醫生求助!抑鬱症是可以被治癒的 !

#抑鬱症 #情緒問題 #情緒健康 #情緒 #求醫 #hlfeed

資料來源: 頭條日報

「齊齊學… 特殊教育需要」工作坊

❓幼兒發展里程碑有咩要達到 ❓遲緩徵兆點樣睇 ❓

❓幼兒有自閉症譜系障礙、過度活躍、讀寫障礙及焦慮等有什麼徵狀 ❓

❓ 家長應該點做好 ❓

🗓️:2021年7月26日、8月2日及8月9日(周一)

🕜:上午10:00-11:30

對象:0-6歲孩子家長

主講:林嘉儀醫生 (兒科專科醫生及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)

形式:zoom

報名方法:請填寫報名表 https://forms.gle/FUNoWZwMwCnpf53L7 (我們會於講座前一至兩天以Whatsapp Send出Zoom Link)

*費用全免*

[精神健康基金會] 最新節目: [自·在·想]

最新節目: [自·在·想]

黃金組合當然唔少得我地基金會主席 – 劉英傑醫生

下星期開始,逢星期二 <雷霆881> 晚上10:30 – 11:00 由精神健康基金會同你靜觀自在

主持: 楊樂笙 & 基金會「傳晴大使」李珊珊小姐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241103526011127/posts/3612712118850234/?d=n

每一集我們將邀請不同精神科醫生或專業人士分享,帶大家認識精神健康的不同面貌,學習利用靜觀建立身心同步,培養自在心情。

李珊珊sansan#一呼一吸#自在感覺#情緒健康#由心出發#雷霆881#商業一台